【研究背景】
《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》对低年段写话的要求是:对写话有兴趣,写自己想说的话,写想象中的事物,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。根据表达的需要,学习使用逗号、句号、问号、感叹号。
部编教材对低年段的写话给予了高度的重视,从二年级上册就开始了写话训练。而从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写作来看,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。比如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有:首先由于教学目标制定得不准确,导致降低要求或拔高要求;由于教学策略不够优化,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;由于不够重视课堂评价,导致评价要点不够清晰。从学生的写话中,我们发现学生有些环节写得不够清楚,句子表达不够通顺,标点符号使用不够准确。
【研究内容和目的】
二上《语文园地七》写话练习是一篇想象类写话作文,画面故事有趣,而且非常容易让人联想后续内容发展,激发学生想象欲望,符合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。因此,我们决定以此篇想象写话为依托,进行低年段想象类写话的教学实践与研究。
【研究过程】
一、明确写话要求,制定教学目标
依据课程标准、年段要求、教材、学情分析,我们在第一、二轮时将教学目标制定为:
⒈观察图画,了解图意。
⒉师生合作表演,说清楚故事的内容。
⒊用几句话把故事的结尾写清楚。
通过实际课堂教学,我们发现:
⒈师生合作表演虽然是挺有趣,学生情绪也比较高昂,但是首先比较多地占用了时间,使之后的环节时间不够充裕。其次,学生表演时不会把小猫“瞪着眼睛、张着嘴巴、露出牙齿”一次表演到位,会遗漏动作。
⒉只写故事的结尾,实际写作起来,对学生而言有跳跃性,操作性低。学生的写话中,标点符号存在不使用、使用不当。
故经过教研组讨论研究,我们在第三轮时,将教学目标修改为:
⒈观察图画,了解图意。
⒉在教师的提示下,说清楚故事的起因、经过、结果。
⒊用几句话把故事的内容写清楚、写完整,正确使用标点符号。
相较前两轮的教学目标,修改后的教学目标优化了教学策略,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,也更加使学生明确了要说清楚故事的起因、经过、结果。写话更具完整性,从学生实际写话角度来考虑,更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。重视了标点符号的运用。
二、依据教学目标,优化指导策略
㈠根据要求说清楚
会说是写好写话的前提和基础,只有做到了该说什么,怎样说清楚,才会把写话写好。尤其对于农村学校而言,学生的语言表达是薄弱的地方,所以在课堂教学中,教师要先重视说话、训练说话。以这篇想象类写话而言,我们觉得首先要把这个故事的起因、经过(猫和老鼠的表现)、结果说清楚。我们是这样分步落实的:
⒈借助提示引导学生说清故事的起因
修改后的教学片段为:
⒈我们都预习过了,谁来读读写话提示?
⒉我们先来回答这两个问题:小老鼠在干什么?电脑屏幕上突然出现了谁?
⒊伸出手指,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两种小动物。
板书: 老鼠 猫
⒋看着板书,加上时间,连起来说一说故事的起因。
针对这个环节,相较前两轮的课堂教学,第三轮经过修改之后呈现的课堂教学,学生对故事的起因说得更清楚,而且对于小老鼠在干什么这个问题,经过老师的引导,学生的回答更多元化。前两轮时学生只会回答:小老鼠在玩电脑。这一次,学生有的回答“小老鼠玩电脑”,也有的回答“小老鼠出来找食,不小心碰到了鼠标”等。
⒉根据图意,训练学生说清猫和老鼠的表现
观察图片,说清猫和老鼠的表现是这篇写话的重点,也是难点所在。二年级的学生能说清他们看到的猫和老鼠的表情和动作,但是缺乏有条理地表达,所以需要老师这方面的指导。
比如对猫的表现,请看教学片段:
⑴这么有趣的故事,我们一起来演一演,好不好?我演小老鼠,你们就是这只屏幕上的猫。要想演好猫,得先仔细观察这只猫,它是什么样子的?
① 学生交流。老师随机引导,并板贴动词。演一演。
iS:它瞪着大大的眼睛。
ⅱT:观察得真仔细,图片中的猫就是瞪着又圆又大的眼睛,好像铜铃一般。
板贴:瞪着
ⅲT:瞪着大大的眼睛,是怎么样的?做做看动作?你来做给大家看看!
依次指名交流。教师引导从上而下的表达顺序。
② 猫见到了老鼠,还会教学,板贴:张着 露出
③ 用上这些动作的词语,你能说说这只猫的样子吗?先自己说说看。
发出什么声音呀?现在加上声音,你会不会连起来说说猫的表现?
较之前两轮的教学,经过修改后的这一轮教学,教师的设计思路更加清晰、紧凑。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猫,这里指导学生按照从上而下的观察顺序说,渗透有条理地表达。的确通过这样的说话训练,学生说得更通顺、清楚了,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。
⒊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故事的结局
想象类写话有趣的地方就是展开合理想象,推测故事后续发展。对小学生而言,这是他们感兴趣的写话体裁。但是小学生有想象的欲望,有说话的冲动,但是缺乏合理的逻辑,所以他们的语言表达不规范,甚至表达不清楚。比如这篇发生在老鼠和猫之间的故事,它的结局是开放式的,有多种可能性,但是总体划分为老鼠怕猫和不怕猫两大类,这需要老师的指引。另外,二年级的学生想不到要说清楚老鼠和猫的想法,这点需要老师的指导。因此,我们觉得想象类写话不仅要根据图片写出人物的神态,也要依据神态猜测人物的心理。
经过前两轮的试教,我们经过研讨,思考怎样优化我们的教学策略,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,同时把句子说清楚。请看教学片段:
⒈现在我们来回答书上的第三个问题:接下来会发生怎样有意思的结局呢?发挥你们的想象力,想一想小老鼠会怎么想?怎么做呢?
板书:结局
⑴自己说,同桌说。
⑵指名交流。师评价把学生的回答归类为“怕”和“不怕”两大类。
随机板贴:
逃走
关电脑
删图片
视频
⑶师小结:还有同学举着手,说明这个故事肯定还有很多不同的结尾。时间关系,老师就用省略号来表示吧。同学们,你们的想象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完整、有趣了!
板书:……
从课堂效果来看,经过老师的点拨:小老鼠会怎么想?怎么做呢?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明确的方向,所以学生会先说小老鼠的想法,再说小老鼠的做法。另外通过把学生的回答归纳为“怕”和“不怕”两大类后,学生推测的故事结局又有了两种大方向,表达得多元化的同时又规范了许多。我觉得老师的归纳引导是今后指导想象类写话值得借鉴的方法。
发表日期:2019-01-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