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浦区颜安小学《品德与社会》学科教学常规
发布时间:2024-10-23 09:21:49   来源:教导处    作者:教导处   

小学《品德与社会》学科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,以品德教育为核心,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。是小学德育的主导渠道,更是实施“两纲”教育的重要课程,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、富有民族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起着奠基作用。新课程将原来的《思想品德》、《社会》等学科进行有机整合,在课程理念、内容、结构、教学方式、评价、实施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。为了贯彻落实小学《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》,提高教学实效,特制定以下常规。

一、课前

根据小学《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》要求,根据本课教材特点,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。布置学生所做的小调查、资料的收集、访问参观等等要求要明确,内容要有针对性,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,提供给他们有效切实的途径;对学生所做的课前准备,要了解他们完成的情况,适当梳理,做到心中有数。

二、备课

1、以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为本,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实际,紧密结合“两纲”要求确定教学目标,要求适度,明确具体。目标的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,体现层次性。

2、目标的制定要体现知识、方法与能力、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,并注意突出重点,有机整合。

3、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,贴近学生思想行为实际,贴近社会现实,具有一定的针对性,也就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、生活实际相结合;与本地现实社会生活相结合;与本校、本地课程资源相结合,让学生更加好地参与社会实践。

4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,有效地处理和运用文本教材,充实拓展鲜活的教学内容,呈现方式灵活多样,合理灵活地使用教材。

5、教学设计科学,目标清晰,重点突出,过程中要体现出所采用的策略、方法,有较强的教学反思意识。

三、上课

1、依据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形成规律实施课堂教学,融知、情、行为一体,环节清楚,结构合理。

2、面向全体,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。倡导自主、合作学习,引导学生多感官地参与教学活动,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。

3、善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,开展“活动化”教学。启发引导学生感悟、体验、探究、实践,注重学生道德思维与判断能力的培养,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与社会性发展。

4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,教师专业素质较扎实,师生情感融洽,课堂氛围和谐,教学民主,注意启发引导,鼓励质疑问难,关注生成性问题,及时反馈调控。

5、体现信息技术、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,提高教学的效率,优化教学过程。

6、努力拓展教学渠道,于其他相关教学、班主任工作、少先队活动和课外教育有机结合,与家庭、社会教育有机结合,增强实效性。

四、作业

1、本课作业形式多样,有些可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用画或文字记录观察或调查到的社会现象,有的是连线寻找相关的事物,有的是选择、填空或分类,也有实物制作等。

2、教师要加强作业指导,特别是一些需要调动学生综合能力,把重点放在作业过程的质量上面。

五、评价

1、注重三个维度。坚持知识、方法与能力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结合。

2、突出激励性。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的闪光点,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,及时加以鼓励,不断引导他们进步。

3、关注过程性。将评价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之中,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。

4、凸现多元化。评价标准要多维;评价主体要多元,把教师评价、自评互评、家长评价等结合起来。评价手段要多样,书面考查、观察记录、活动记录、竞赛评比、成果展示等等。

六、研究

定期开展教研活动,有主题、有内容,研究课要集思广益,有团队精神,交流讨论人人参与。加强课程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、生命教育有机整合的研究,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。

七、辅导

1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、能力的培养、情感的体验,更要关注后进生的参与和提高,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。

2、对课外作业、活动进行必要的方法与过程的指导,努力调动他们的各项能力开展探究活动。

附:青浦区颜安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

发表日期:2011-10-10

分享到:
相关信息